清明節,這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在當下的中國有了愈發重要的意義。
費孝通筆下的《鄉土中國》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銘于斯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亦在原處。而當工業文明隨著公路向鄉村沃野延伸,城市化打破了原本“有機集合”的社會結構,維系鄉土社會的法則、民俗、傳承也經歷了重新洗牌。
辜鴻銘先生說,真正的中國人,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過著心靈生活的人。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許多人為了生活乃至生存,背井離鄉,埋頭苦干,咬牙堅持,所謂的心靈生活被暫時拋到了一邊。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奮斗,中國人擺脫了饑餓與貧困,2023年中國人均GDP達到8.94萬元。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讓我們有了重新審視精神生活的空間。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需要時間。
與其他節日不同,清明節的主題不是團聚或者喜慶,而是一場祭祀祖先、緬懷逝者的儀式。因為,與“我們要到哪里去"一樣,“我們從哪里來”同樣是靈魂之問。在網絡上,各種尋根問祖的短視頻、帖子以及相關討論也頗為熱烈。近些年來不時出現的名人尋祖的新聞,就是例證。清明,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不少人與家鄉聯通的一條血脈通道。特別是在城市化浪潮的背景下,對于那些離開家鄉、去大城市發展的人來說,故土祖先的墳塋很可能就是他們與故鄉、與祖先之間為數不多的羈絆。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變革,物質世界是會對精神世界產生影響的。尤其是在互聯網已經深刻影響并嵌入我們生活的當下,在悼念和緬懷這件事上,年輕人早已發明出許多更富有時代氣息的“儀式”。在影片《尋夢環游記》中,創作者借墨西哥亡靈節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我們在清明節追思先人,又何嘗不是抵抗遺忘、留住記憶的一種方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清明這樣一個日子,在梨花風起的時候,引領我們回到內心、鏈接傳統。
(松花江網編輯 遲媛瑋)
原標題: 評論丨梨花風起時,我們怎樣紀念清明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