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向著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和突破“卡脖子”技術決勝點的目標篤定前行
◇吉林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加速傳統產業煥新升級謀突破,加快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布局謀突破
◇發展新質生產力,吉林還需“內外兼修、本末兼顧”,進一步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提升前端“供給”能力;盤活創新主體力量,提升末端“承載”能力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翟偉?孟含琪?王曉林
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碳纖維生產線 受訪單位供圖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吉林正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速催生新質生產力涌流。白山松水間,澎湃動能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一路向“新”奔騰前行。
“吉林要緊密結合實際,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顛覆性催生、乘數式躍升、指數級增長。”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說。
作為共和國工業搖籃之一、連接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紐帶,吉林發展新質生產力,事關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事關東北全面振興,事關國家發展大局。
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攻堅顛覆性、前沿性技術“一路突破”,發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路火熱”,破除發展掣肘“一路向前”。
吉林,動能澎湃啟新程!
牽“牛鼻子”
向制高點和決勝點沖鋒
海量的超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穩定、快速下傳,人和衛星借激光高效“對話”。
比頭發絲還細的碳纖維原絲“翩翩起舞”,匯入大江南北建設前沿。
“綠水青山”“冰天雪地”不斷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吉林,高質量發展汩汩脈動,鋪展出踔厲向前的火熱圖景。
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牛鼻子”,是吉林全面振興贏得主動要搶占的制高點;“卡脖子”技術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是吉林全面振興要突破的決勝點。
置身這場搶占戰略制高點的比拼,這一次,吉林勇站潮頭,向著搶占制高點和突破決勝點的目標篤定前行。
搶占制高點,催動大國創新格局——
小麥籽被傳送至儀器下逐粒過檢,借助最新光電技術,每秒可實時檢測2公斤以上,讓赤霉病菌無所遁形。
相比傳統人工檢測,儀器的效率和識別準確率成幾何倍數提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的這項成果,為精準農業發展提速增效。
0.33毫米厚的“紙片”,隨意彎折間電流穩暢“涌動”,全新固態電解質材料,為破解固態電池難題提供新思路。
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攻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早日讓前沿成果問世,才能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添薪加柴。
當下,吉林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謀新圖強,在仿生合成橡膠及航空輪胎、稀土鎂合金等戰略性先進材料的研制上佳音不斷……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吉林省創新能力排名提升6位,提升幅度位列全國第一。
突破決勝點,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CMOS圖像傳感器,嵌入航空航天、機器視覺、醫療科研等設備,可增強人類向遠、向精、向微觀探求的能力,這項高端技術昔日只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欣洋認為,只有以“卡脖子”技術為突破口,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該公司現代化的潔凈室,一張張CMOS“小卡片”整裝待檢。“小卡片”盛“大乾坤”,在工業檢測、生命科學、天文、廣電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發揮作用。
近日,吉林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深入各地研發一線,走訪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鼓勵它們錨定“專精特新”,盡快練就“獨門絕技”,努力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吉林啟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專項行動,支持兩批104戶初創期科技企業成長。投入1.4億元對1561戶企業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給予補助。選派兩批596名科技人才入駐企業兼任“科創副總”。
截至2023年底,吉林省累計注冊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278戶,增幅排名全國第2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90戶,創歷史新高。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
造“金鑰匙”
向新產業和新成果進軍
牽好科技創新的“牛鼻子”,還要找到轉型升級的“金鑰匙”。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吉林積極培育大農業、大裝備、大旅游、大數據“四大集群”;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康養、新服務、新電商“六新產業”;建設新基建、新環境、新生活、新消費“四新設施”。
立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吉林進一步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
——傳統產業煥新升級謀突破。
作為全球首創顛覆性創新產品,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自主研發制造的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因續航時間長、載重能力大、體積小巧、抗低溫、抗強風的特性,在2023年火爆出圈。該無人機的機身采用了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制的碳纖維。
近年,吉林化纖既實現“有中生新”,拳頭產品T800、T1000級強度碳纖維性能不斷提升;又實現“無中生有”,高精尖產品能“上天下海”……2025年,吉林省碳纖維全產業鏈產值有望突破300億元。
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車間里,機器人和機械臂在有序加工汽車輪轂。“通過對產線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工1件產品從過去的2分鐘縮至18秒,人員從8人減到2人。”董事長李吉寶說。
吉林正以新技術、新要素、新模式引領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行動,2024年全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計劃提升至50%。
作為東北傳統老工業基地,其石化、冶金、農機、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等產業都具備推陳出新的基礎和條件。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吉林正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力軍的新型工業化,主攻現代化大農業鞏固提升排頭兵地位。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快布局謀突破。
加快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牽引新質生產力加速生成,吉林積極引導各地更好推動錯位發展、補位發展、進位發展。
長春算力中心超算機柜和智算機柜在全負荷計算。長發集團總經理助理王潤濤表示,該中心擁有“超算10P+智算300P”的算力規模,在東北地區處于領先水平。超算10P,就是每秒可進行1億億次的計算。天氣預報數值預算若在此進行,預報未來120小時天氣僅需0.5小時。
吉林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實施“揭榜掛帥”“軍令狀”機制,累計投入7.34億元組織實施了23個省重大科技專項。
發展新質生產力,吉林向“高處”攀。
全球一張圖一年更新3次、全國一張圖一年更新9次……108顆衛星組成的“吉林一號”星座,在國內首次自主完成業務化應用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試驗,信息傳輸從“單車道”拓成“高速路”,又快又穩。
發展越來越好、效率越來越高,這家成立9年多的商業衛星公司,印證著人們對中國經濟社會日新月異變化的共有認知。
發展新質生產力,吉林向“精處”進。
AI數據驅動算法、分子動力學模擬……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數字化研究院內,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醫藥研發工作,研發成功率不斷提升。追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企業不吝投資研發,該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林偉介紹,2023年公司將營業收入的16%用于研發。
科技創新要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探針在生物樣本上“游走”,選中零點幾微米的單細胞目標后,將其分離彈射至接收裝置。長春長光辰英生物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可視化單細胞分選儀,能為功能微生物及細胞篩選、感染性疾病快速診斷、循環腫瘤細胞篩查提供最精密的樣本。
發展新質生產力,吉林向“廣處”拓。
“風光”正盛,“山水”聚匯,“氫風”徐來。吉林西部風光資源富足區的“陸上風光三峽”,東部山水資源富集區的“山水蓄能三峽”,大力實施“氫動吉林”“航煤綠動”“醇行天下”行動,推動綠電變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打通新能源全產業鏈。
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用好本地資源稟賦至關重要。
2023年,吉林省新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省發電總裝機的40.4%,超過煤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依托新能源優勢,吉林省氫能產業發展水平已處于國內第一梯隊。”吉林省能源局相關同志介紹,這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無限可能。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對衛星產品進行總裝測試(2024 年 1 月 10 日攝)王曉林攝 / 本刊
通“堵塞點”
向新領域和新發展謀突破
新質生產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向新領域和新發展謀突破,吉林催征鼓聲正酣。
吉林清醒地意識到,一些因素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本地轉化能力偏弱,整體產業鏈長度不夠。以汽車產業為例,配套產業規模不大,產學研聯合體打造已起勢但未成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吉林還需‘內外兼修、本末兼顧’,實現創新研發再突破,產業鏈條再拓展,服務載體再筑牢,質量品牌再塑造,服務保障再細化。”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趙儒煜說。
“我們要聚焦打破科技成果和產業化‘兩張皮’,迅速提升科技成果在實際產出中的供給能力。”吉林省科技廳廳長李巖說,要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雙輪驅動。
——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提升前端供給能力。
整合大校大院大所科教創新資源,舉全省之力構建有組織攻關核心技術的新機制;啟動建設長白山實驗室、三江實驗室、吉光實驗室,利用高能級創新平臺集中力量攻關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
——盤活創新主體力量,提升末端承載能力。
從“獨自綻放”到“實現共贏”。圍繞產業創新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度協同,推動政策、人才、資金等要素向企業集聚。
“政府要深挖企業科技需求,搭建匹配對接平臺,讓新技術最快找到最適合應用的歸屬。”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楊小牛說。
把握“放”與“活”的關系,讓人才扎根充滿干勁。吉林省出臺“人才政策3.0版”,安家補貼發放、子女就學安置、配偶就業安置等,對人才“引育留用”。2023年,高校畢業生留吉就業創業達13.3萬人,留吉率創歷史新高。
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王冰說,吉林省高端人才連續兩年進大于出,累計超過4萬人次享受到人才政策紅利,“用項目吸引人,用事業留住人”的生態漸成。
多位受訪專家稱,吉林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優勢、有條件。光電信息、裝備制造業等領域有成果、有人才、有基礎。光電芯片等成果不斷涌現,昭示著未來吉林有底氣、有潛力、有希望成為產業主力軍;再沿著產業鏈條構建下游,將其應用到智能工業機械、智能農機等領域,大有可為……
“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吉林有機會在新賽道競逐中沖在前列。”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宋剛說。
“在創新研發上求突破,在延伸鏈條上求突破,在載體建設上求突破,在質量品牌上求突破,在服務保障上求突破,以新質生產力為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率先突破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推動吉林全面振興穩住上升期、穩在快車道。”景俊海說。
(參與采寫:黃維 松花江網編輯 熊紫旭)
原標題: 瞭望丨吉林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觀察 動能澎湃向“新”行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