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jié),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機器局舊址人頭攢動。游客中心內(nèi),孩子們爭相猜著字謎,笑聲此起彼伏。青灰色的百年建筑,煥發(fā)出新的文化光彩。
自2023年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以來,吉林市通過活化歷史建筑、修繕遺跡,打造街頭的文博場所。越織越密的文博網(wǎng)絡,不僅喚醒了沉睡的文化資源,更為城市發(fā)展注入全新活力。
一名兒童志愿講解員在吉林機器局舊址為游客介紹展覽內(nèi)容。記者?孫逸軒?攝
以文塑城:喚醒沉睡文化資源
“以前只知道這些地方有遺跡,沒想到背后藏著這么多故事。”出租車司機張兆勛是土生土長的吉林人,但談及近年開放的文博場館與歷史遺跡,他坦言:“現(xiàn)在才真正認識吉林的歷史。”
登上松花江右岸的東團山,遠眺便可看到蜿蜒的江水繞過城市。其形態(tài)宛若“大江彎弓”,被吉林市民視作當?shù)氐摹袄习司啊敝唬沧寲|團山成為市民、游客登高休閑的熱門地點。
但鮮為人知的是,不高的東團山早在漢代就曾是民族政權扶余國的都城所在。高出地表數(shù)米的土垣,已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風吹雨打。豐滿區(qū)文化館館長姚則聞說:“過去已有多支考古隊伍對這里進行挖掘,但相關資料一直沒法以可視形態(tài)讓公眾了解。”
2024年春天,為了讓這段珍貴的歷史與公眾見面,當?shù)卣畬|團山遺址周邊的道路進行重新鋪設與修繕,并在原有房屋的基礎上,開設了講述扶余王城歷史的陳列展。
在吉林市,像東團山這樣新近開放的歷史遺跡不在少數(shù)。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目前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占比超過吉林全省的四分之一。在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過程中,吉林市對18家文博場館進行了升級改造、重新建設。開放的大門,讓更多人對吉林市的歷史有了新的了解。
位于市中心的吉海鐵路總站舊址,始建于1928年,是東北第一條中國人自主建設鐵路——吉海鐵路的火車站房。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酷似雄獅伏臥的外形與獨特的建筑風格,被許多影視作品用于取景,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最文藝的火車站”。
長期以來這座建筑不對外開放,讓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大失所望,同時也讓“吉海鐵路”的建設歷史塵封。
2024年9月,經(jīng)過改造的吉海鐵路舊址對公眾開放。建筑內(nèi),復原的車站場景與百年前地磚、暖氣相映成趣。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劉宇航說:“舊址開放以來,前來參觀的游客已突破20萬人,在歷史建筑中拍照打卡成為熱門。”
以文筑城:建設城市“文化客廳”
“參觀過的博物館很多,館里面有圖書館的還是頭一回見到。”元宵節(jié)傍晚,吉林建制博物館一層的閱讀空間內(nèi),市民宋海燕正讀著一本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書籍。
她所在的這座建筑位于松花江畔,始建于1932年,是當時偽滿洲國吉林警務廳的所在地,此前一直作為政府的辦公樓使用。
2024年夏天,修繕后的建筑以“吉林建制博物館”的身份正式對外開放。館舍除在二層設置了“吉林建制展覽”講述吉林市的建設歷史,還將一層劃出了文創(chuàng)中心、咖啡廳、公共閱讀空間等功能分區(qū),并先后舉辦了一些圖書簽售活動。
館舍運營方、吉林市文旅集團項目負責人韓超說:“博物館從建設之初就立足于為市民、游客打造一個休閑的去處,而不僅僅是作為展覽使用。”
同樣在2024年開放的吉林機器局舊址,也規(guī)劃了相關閱讀空間。元宵節(jié)當天,除了猜燈謎等傳統(tǒng)活動外,館內(nèi)的閱讀空間還舉辦了現(xiàn)場制作花燈的活動。
吉林機器局展覽館館長楊璦僑說:“市民、游客對各類文化活動的需求很大。春節(jié)期間舉辦的系列活動,讓館內(nèi)的人流量翻倍增長。”為此,楊璦僑計劃利用吉林機器局舊址的空間,探索在春夏時節(jié)舉辦露天電影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文博場館不僅是休閑的場所,也成為青少年成長的舞臺。每到周末,吉林市的各個博物館總會出現(xiàn)一群“小藍衫”——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志愿講解員。他們用中英文為游客講述展品故事,稚嫩卻專業(yè)的講解贏得連連稱贊。“孩子講解完特別自豪!”家長毛宇感慨。
“博物館是城市的文化客廳,孩子們在這里向游客傳遞歷史,既鍛煉孩子們與人交流的能力,也增進孩子們對吉林歷史的了解。”活動發(fā)起人易霏介紹,自2024年吉林市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以來,已有超過300位兒童志愿者獲得了12個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的聘書。
以文興城:激揚城市發(fā)展活力
“這是您的參票,請收好。”春節(jié)期間,剛剛開館不到一個月的吉林官參局博物館,成為游客領略人參歷史的重要打卡點。
館舍內(nèi),身著清代服飾的工作人員,以情景互動的形式,向觀眾講述著人參采挖、使用、管理的歷史。獨具特色的展覽形式,不僅每天吸引數(shù)千觀眾,還帶動了相關人參產(chǎn)品的銷售,最多一天創(chuàng)下近兩萬元的銷售額。
成立于清乾隆年間的官參局,是當時宮廷專職從事人參采集與銷售的機構,曾對人參產(chǎn)品制定過嚴格的品質(zhì)標準。
“官參局博物館挖掘和展示人參使用的歷史,一方面是希望更多觀眾通過展覽認識人參、了解人參,另一方面也希望為相關產(chǎn)品提供更為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產(chǎn)品價值。”吉林官參局項目負責人廖敏說,“項目團隊正在申請‘官參局’的商標與網(wǎng)店。希望結合人參文化,做好‘人參皂’‘人參面膜’等各類人參產(chǎn)品的經(jīng)濟文章。”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擴大特色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供給培育消費場景等舉措。
吉林市在“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過程中也積極探索豐富傳統(tǒng)消費場所文旅業(yè)態(tài),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當?shù)睾幽辖稚系陌倌觑溩羽^“新興園”,便藏著一座記錄了當?shù)孛裆莼摹笆吩挷┪镳^”。
從百年前的舊家具、舊戲服,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喜愛的“三轉一響”,這間藏在餃子館中的博物館,用2000多件展品還原了吉林市民百余年來的生活變遷。來自上海的游客顧家怡說:“等餐的同時,還能看看展覽、了解一些城市的過去,讓人非常有收獲。”
“新興園”總經(jīng)理張立坤說:“老字號企業(yè)能夠保持經(jīng)久不衰,除了誠信經(jīng)營、優(yōu)質(zhì)服務外,還要有獨特的文化優(yōu)勢。新興園餃子館用文化賦能,走出了一條新興之路。”
2025年春節(jié)期間,吉林市掀起“文博游”熱潮。市博物館、文廟博物館、滿族博物館客流創(chuàng)新高,新建場館亦人氣火爆。
吉林滿族博物館宣教部負責人楊超說:“屢創(chuàng)新高的客流量,離不開‘博物館之城’建設的集群效應。”在她看來,松花江兩岸,從歷史中走來的博物館正與一座城市發(fā)展交融,讓北國江城愈發(fā)富有活力。
(記者 褚曉亮 孫逸軒 顏麟蘊)
(霧凇融媒網(wǎng)編輯 孫淑萍 初審 徐濤 復審 李明丹 終審 王久權)
原標題: 吉林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為城市發(fā)展注入全新活力
反侵權公告: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未經(jīng)書面許可,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wǎng)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guī)范網(wǎng)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wǎng)、霧凇融媒APP等)的原創(chuàng)內(nèi)容,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wǎng)、霧凇融媒APP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