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此滿山石,盡含千古秀。
天崗,因山而得名,因水而靈動,因石而興盛,近年來更是因其拳頭產品“吉林白麻”(“吉林白”)而蜚聲國內外。
作為關東石材第一鄉,天崗在江城、在吉林省、甚至在整個東北的版圖上,都堪稱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存在。
“全國七大花崗巖產地之一,域內花崗巖總儲量達100億立方米,已探明飾面花崗巖儲量47億立方米;其石材產品占中國東北地區市場份額60%以上,占吉林省市場份額80%以上;廣泛用于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亞運村等建筑,部分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短短百余字,道出了吉林蛟河天崗石材產業園實實在在的“家珍”和可以預見的輝煌“錢”景。
10月18日,遠山斑斕,近水靜美,秋意正濃。“循江問水 潮頭逐夢”2023年江城日報社提升“四力”大型全媒體主題報道采訪小組一行11人頂著綿綿秋雨,沿河行、上礦山、下廠區,一路叩山問水,實地探訪吉林蛟河天崗石材產業園的園中園——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
給我一條牤牛水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人類自古依水而居。在天崗,奔流不息的牤牛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天崗,得名于當地最高峰——長白山余脈老爺嶺西麓、海拔1156.9米的天橋崗。像天一樣高、像橋一樣平的山崗,多么富有詩意和美感;牤牛河,屬松花江一級支流,光是聽名字,即可知其水勢之浩大、水流之湍急——在農村,只有特別強壯的牛,才被叫作牤牛。
據《吉林通志》記載,牤牛河名為“伊罕阿林河”,“伊罕”為滿語,意為牛,“阿林”即山,其含義為河出其山。牤牛河發源于天橋崗和生菜頂子兩峰之間的水壺溝,由東南流向西北,沿途匯集六道、窩集、紅星、大伙棚溝、永豐等河流,穿天崗境內而過,于市區九站街道東側投入松花江的懷抱。
牤牛河河道總長80余公里,平均河寬50米,河口與河源相對高差443米,在天崗境內河長48.45公里、流域面積491平方公里。寬闊的水面,巨大的落差,使得牤牛河水從高山密林間奔流而下一路向前,激越處有如鼓樂齊鳴、萬馬歡騰。千百年來,正是這日夜奔流最終匯入松花江的牤牛河水,滋潤灌溉了沿岸的農田莊稼,哺育了生于茲長于茲的一方兒女,也賦予了他們迎難而上、銳意進取、不懈奮斗的血脈基因。
史料記載,自明代起,此地已有石雕技藝;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天崗石材業開始起步發展;及至世紀之交天崗石材產業園成立后,“五十里石材走廊”建成,牤牛河一直用她博大如母親般的胸襟,源源不斷地為這一日漸壯大的產業提供著滋養補給。
時代更迭,歲月變遷,進入新時代,當地石材產業走上快速崛起之路,尤其是2019年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落戶園區,日益煥發勃勃生機的牤牛河更以其1億立方米的年流量,與支流紅星河上的紅星水庫,共同為當地300多家石材企業提供著充沛的生產生活水源,助力天崗用上天賦予的精美石材打造出一張當代的靚麗名片。
“對于天崗人,說‘牤牛之水天上來’,說她是母親河,一點也不為過。”陪同踏查的蛟河市水利局運營管理科科長高憲順由衷慨嘆。
給我一方“吉林白”
“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
也許從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開始,人們就對石頭寄寓了難以盡述的美好情感。
與石頭朝夕相伴的天崗人,更是打心底里堅信,這些看似普通、他們賴以生存的石材,都是經歷了大自然上億年風雨、吸收了天地精華而形成的寶貝。
“天安門廣場的方塊石、人民大會堂的臺階石、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石,都開采于蛟河天崗,都是我們的‘吉林白’。”說起天崗輝煌過往,天崗石材產業聯合會會長石文君滔滔不絕,語氣里滿是自豪,“天崗石材最主要的產品就是花崗巖‘吉林白’,它質地堅硬、高貴典雅,無論是硬度、耐磨性,還是光澤度、花紋美觀程度,都甩國內外同類產品一大截。”
“不過,”石文君話鋒一轉,“天崗石材業的大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吉林白’之所以能夠做到像現在這樣聲名遠揚,并真正以優質優價走向全國、全世界,還要歸功于2019年落地的北部石材產業園項目。”
原來,為讓天崗石材產業升級換代,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蛟河市瞄定目標、主動出擊,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南下招商,于2019年成功引入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由此徹底攪動天崗石材業“一池春水”。
該項目立足國際化戰略視野,志在打造石材行業標桿,集“生產加工、礦山開采、循環利用、展示交易、商務服務、科技創意、倉儲物流、世界石材進出口加工”八大功能區為一體。項目初期計劃總投資100億元以上,計劃落地企業100戶以上,年可實現產值100億元,稅收達3億元,帶動就業3萬人以上。
“這個項目給我們本地企業帶來的震撼堪稱巨大,因為它帶來了超前的生產經營理念、先進的生產技術、高端的生產設備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它就像馬拉松的領跑者,我們一定要學會與之共舞,學會轉型升級、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石文君說。
百聞不如一見。帶著好奇,采訪組一行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學習完安全常識,戴好安全帽,獲準進入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建江、華善、中吉幾家企業采訪。
眼前的一幅幅景象,怎一個“震撼”了得!偌大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水花飛濺,卻不見幾個工作人員,生產線幾乎全部是電腦操控。流水線上,經過十數個小時的切割,一塊塊巨大堅硬的花崗巖石材荒料就像變魔法一般,變成了一張張精美的“吉林白”高端大板,定厚、磨光、做防護、打包裝,再經由海陸空,發往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你們看,這臺金剛石多股繩鋸,是全亞洲規格最大最先進的,價值700多萬元,一次能切割出56片長3.5米、寬2.4米的‘吉林白’高端大板。我們的產品在國際機場、高鐵、地鐵、體育場館等高端市場供不應求,現在按訂單加班加點都生產不過來。”中吉公司負責人高沛介紹道。
“截至目前,園區已落戶高端石材加工、碎石加工、石粉深加工等企業40余家,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15億元;帶動本地18家企業升級改造,完成投資7.63億元。”吉林蛟河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葉成坤如數家珍,“單從就業來看,在天崗,就有將近兩萬人直接和間接從事石材產業,其中外地人約有5000人,來自全國14個省市。像大家剛剛采訪的華善公司總經理李清木,就是一名歸國華僑,老家在福建,這幾年已經以天崗為家了。”
關東石材第一鄉,果然名不虛傳。
給我一片青山青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一點,在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成立之初,蛟河上下和相關各方就已達成共識。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落實到具體環節,就是要科學開采、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采訪途中,葉成坤邊走邊介紹,“我們以東達公司為代表,實現了由粗放式開采向現代機械立體式開采的轉變;以中吉公司為代表,加工設備實現了由落后小鋸向先進塔鋸、繩鋸的轉變;以鴻源綠洲為代表,石材固體廢棄物由單一利用,實現了向深度開發綜合利用的轉變,打贏了環境整治翻身仗。”
“我們年處理石粉150萬噸,產品還是粉狀物,是陶瓷、玻璃、橡膠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對園區生產過程產生的石粉全部‘吃干榨凈’、變廢為寶。別看石粉這么多,用不上兩天,我們就能全部消化掉。”帶領采訪組穿行在管線密布、迷宮般復雜的生產線,指著堆成小山一樣的石粉,鴻源綠洲負責人李士敏十分篤定。
污水零排放、粉塵達標排放、所有石材廢棄物全部得到有效處理、產業鏈條實現完美閉環、牤牛河治理、礦山復綠……一個個“硬骨頭”啃下來,人們欣喜地發現,天崗的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崗石材產業園區也于2021年12月27日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全省唯一的“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從忙碌的礦山到林立的工廠,從設備先進、符合環保要求的生產線到精美絕倫的超大石板材,從變石粉碎渣為寶到清清流淌的牤牛河水,從清晰合理的園區規劃到完備產業鏈不打折扣的落實,一路尋訪,一路見證,一路贊嘆。在礦山觀景臺留影時,被深深震撼的采訪組成員紛紛豎起大拇指,為天崗石材人點贊,為“中國北部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配套最完善的石材產業園”愿景正日益變成現實點贊。
雨過天晴,山間薄霧如紗似幻。站在觀景臺極目遠眺,只見已完成修復的礦山坡地以及山路兩旁,滿是紫穗槐、樟子松等灌木、喬木的曼妙身姿,蒼翠欲滴、美如畫卷。
拾級而下,回望天崗,記者耳畔仿佛傳來動人的歌聲——
“富饒的長白山蘊藏著寶藏,美麗的石都坐落在天崗,清澈的松花江水源遠流長……”
優美深情、一詠三嘆,恰似石材人對天崗的心聲和告白。
勇于擔當、吃苦在前的天崗石材人,正胸懷熱愛、以石為筆,為園區、為天崗畫出最新最美的畫卷。
一個真正的“東北亞石都”,已呼之欲出。
(江城日報記者 陳彥 葉靜文 見習記者 李庚鴻 松花江網編輯 宋丹)
原標題: 白麻一片石 九州繪錦屏——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走筆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