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君山水意,未逢已知音。
也許從未來過這里,卻不謀而合地熟悉;也許因為一山一水,會戀上這片土地。
從吉林市區,驅車160公里,便步入生態磐石的畫卷里。踏過山山水水,吹過旖旎山風,賞過半畝花田,經過一方荷塘,陌上稻影搖曳……
在這幅有著紅、綠兩色的“富春山居圖”里,楊靖宇將軍與東北抗聯戰士的血脈之紅,賡續出生態優先的綠色之路。
在這幅契合生態發展理念的“千里江山圖”中,145條河流被老爺嶺山脈劃出太極圖中間最絕妙的那筆,從此輝發河系和飲馬河系便在一南一北相擁相望中,孕育著“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見證著山鄉巨變和綠色發展。
一座村莊
去風起的地方——永豐村
風的本質,就是空氣的流動,冷空氣向熱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世間萬物就有了生機。
在石嘴鎮西北部15公里處,被莽莽蒼蒼的老爺嶺攔住去路。艷陽下,水波漾漾的稻田、繁花滿坡的花海、水面上停靠的腳踏船、燒烤露營區上的帳篷、西餐廳、鄉村記憶博物館,紛沓入眼。這個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吉林美麗休閑鄉村”的永豐村,是知道我們要來嗎,如此盛裝以待。
看到我們眼中的驚艷,石嘴鎮副鎮長、永豐村黨支部書記劉志剛說,“別看現在這么好,2015年的時候,這里還是省級貧困村”。
從未放棄過這片土地的劉志剛知道這里為啥窮——永豐村是傳統的農業村。村民在家只能靠水稻、玉米種植維持生計,依靠土地增收致富幾無可能。
所以當脫貧攻堅的號角在這片土地嘹亮地吹響,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劉志剛帶領村民迅速準確地抓住破解貧困的“產業之鑰”,叩響了鄉村振興的大門。
流轉村民手里的土地,組建惠民種植合作社,實現農村土地規范化、規?;图s化經營管理。地還是那片地,收益卻不再是一筆:村民每年都有一筆固定的土地流轉費,騰出手腳后靠打工再賺一筆;規模種植、機械作業、農資成本降低,給村集體帶來收入的同時,村民也有分紅。
地產的大豆又成為2018年建設的永豐惠民大豆加工廠的油料來源,年產400噸的鮮榨豆油香飄遠方。與之呼應的還有2019年建立的東北襪業永豐縫制分廠,并為村里的第二產業群。
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紅色文化等存量與旅游項目深度融合,則帶動了鄉村旅游,實現第三產業淘金。
依托三產融合,2022年,永豐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40萬元,合作社純收益120萬元,為村民分紅31萬元??可匠陨?、靠水吃水,永豐村用一場逆襲詮釋了這種“靠”的相互。人護綠水青山,山水自有回報。
采訪之余,坐在永豐村富美山莊的西餐廳瞭望。西餐廳原是當年開采礦石工廠的辦公間。礦石挖完,廠子停產。廢棄的不僅是辦公間、生產間,還有滿是荒石的山坡。打掉走廊界墻,間隔墻上做造型,完美轉身,辦公間升級為西餐廳。相鄰的生產間則在九臺農商行友情贊助下,被打造成永豐鄉村記憶博物館,記錄著這里的前世今生。被開采的山體坡下,回植的林木早已郁郁蔥蔥。
西餐廳年僅二十三歲的經理金婉婷,是當年被村里敲鑼打鼓送走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回村就業。她給我們每個人送上一杯咖啡。裊裊咖香中,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完美契合,時尚與經典也從這里汩汩流出。
此刻,窗外,年輕的稻子正站在時間的河岸,被附著的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一浪緊接著一浪傳來,在陽光下,奔赴一場盛大的收獲。
一個果業
結出幸福綿長——錦繡海棠
奔赴,是一種足夠力量的吸引。錦繡海棠,僅一個名字,就能讓人生出無端歡喜,更何況它還承載著撬動地方經濟的錦繡暢想。于是,再起程。
6月,寶山鄉錦繡海棠特色果園的海棠花早團成了果,油綠的小果球綴滿枝頭。站在北鍋盔村的任何地方,目之所及都是海棠。
寶山鄉錦繡海棠的種植面積已達450公頃,年產量約4500噸,產值可達2700萬元。這個綠色奇跡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堅守?
“看,那就是村里第一代果樹種植戶張桂蘭。”寶山鄉副鄉長宋佳手指的方向,綠樹環抱中,有位身著紅衣的白發老人很是醒目。這位已經75歲的“果寶”,興致勃勃地講起“果一代”的故事,還有他們家“果傳三代”的驕傲。“我是從1982年開始種紅果的,最開始種123,后經人推薦開始種錦繡海棠。一開始那些年,走街串巷地賣果也掙不了幾個錢,但我就是覺得,我們村這么好的水、這么好的土,種出的果一定也是最好的。”張桂蘭帶著家人執著地種到了北鍋盔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果樹種植專業村。
錦繡海棠就是我們熟知的雞心果,在寶山鄉已有十余年的種植史。這幾年的聲名鵲起緣于地緣優勢、科學種植和品牌打造及推廣。寶山錦繡海棠種植區與娃哈哈礦泉水水源處于同一水脈。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果農的精心培育,造就了寶山錦繡海棠甜脆的口感和良好的果品。
2021年,寶山錦繡海棠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低山丘陵生態地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認證,成為中科院認證的優質地理產品。
品牌效應帶來的是經濟附加值。宋佳告訴我們,在去年1月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年貨節上,一斤錦繡海棠賣到了40元。最后因售罄下架。
這樣的“金果子”給鄉村帶來的是翻天覆地的改變。站在北鍋盔村村部前的觀景臺,優雅的鄉村會客廳、古典的涼亭、整潔的院落、滿山披綠的鍋盔山、石砌的溝渠、小橋下清得透亮的流水,連綴入目。
“嘭—嘭—”遠處爆竹炸響。是大鍋盔子屯一戶人家在更新房瓦。這個屯81戶,目前住80戶,還有一戶正翻新房子。這家人在銀川漂了30多年,終要落葉歸根了。“現在屯里的房價漲了近3倍,那還買不著呢?!彼渭淹嘎读送屠锪硗庖粋€優勢,就是“廁所革命”進行得徹底,全屯都用上了室內水沖廁所,這事兒在全省都有名?!拔覀儾还夥N果賺錢,旅游業也是不菲收入的來源?,F在這里已是春來賞花、夏天乘涼、秋來摘果的網紅打卡地了?!?/P>
打卡,定不會錯過“寶山錦繡海棠 關東紅果第一村”的地標。這個地標整個設計以褐色——大地的顏色為主基調,調和著綠、橙、黃、白,醒目且張揚。僅一眼,就入心。然后被途經的人裹挾著,沿著緊鄰的202國道,蔓延開去,到了更遠的地方。
一泓湖泊
聽“熱雪”在沸騰——仙人湖
遠方,總會勾起人們太多的遐想。把視線拉回,身邊的風景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詩和遠方。
仙人湖,距離磐石市區不過幾分鐘的車程,卻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雖因緊鄰仙人山和仙人洞而得名,本身也如仙子般純凈——這里從來沒有設過排污口,保持了最原始的生態樣貌。仙人湖的小湖汊很多,每個汊口都是一個天然濕地,猶如珍珠般被湖沿串聯,呈現出立體的生態系統。
與仙人湖相依的山曾叫禿頭子山。不用問就可知它名字的由來。如今,十幾萬株的人工林早已將其覆蓋。
“去年春天,我在對岸拍到了鷺鷥覓食?!迸褪协h保局綜合科科長王顏海一說起這事兒就興奮不已。鷺鷥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指示物種。它們遷徙而來,是因為這的山水能為其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來源。一直被呵護的仙人湖也給予保護者大自然的饋贈,優質的生態環境引來大量游人。
“賞花踏青還真不是這里的‘主業’,冬天才是仙人湖的‘主場’?!迸褪形膹V旅局副局長劉洋的話讓人很是意外,本以為這里做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然了不起,沒想到還有“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如果時間可倒流,就會看到今年1月在仙人湖舉行的那場冰雪汽車拉力賽,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臺賽車開足馬力在冰面雪道中馳騁。賽車呼嘯而過,引擎轟鳴,雪花飛濺,熱烈恣肆。
大賽過后,磐石發出“來仙人湖,你也是賽車手”的邀請,將保留下來的12米寬、全長5公里原冰雪汽車拉力賽賽道對外開放,還有配備馬架屋燒烤、雪圈、雪迷宮等特色冰雪娛樂項目,讓仙人湖沸騰了整個冬天。
初夏的仙人湖用清新與幽靜將冬日的喧囂與繁華深藏,季節的交替,是“青山綠水”與“冰天雪地”的切換,林間的綠葉,不過是雪花換個面孔在吟唱。
…… ……
后記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以這樣的開篇告訴我們,世間的美好大抵從河流開始。磐石境內的145條河流,就是145幅畫卷。收錄的是農田的墑情、果園的嫣紅,描繪的是望得見的炊煙、留得住的鄉愁,勾畫的是脫貧的喜悅、奮斗的自信、鄉村振興的邁進。
其中的輝發河,攜著81條支流的融匯,在磐石境內流淌了51.46公里后,帶著磐石的熱情,生生不息,奔騰向前,潤澤了更廣袤的大地,終與松花江相擁,共赴山海。
每一條河流,流淌的是歷史、是記憶,奔涌的是希望、是未來。沿著記憶之路,尋味回望,那是磐石為建設美麗鄉村不懈努力的足跡,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磐石人凝心聚力的見證,是脫貧攻堅收獲的碩果,是“兩山理論”生動實踐的歷程。
我見山水多嫵媚,山水見人應如是。在跋涉的腳步中,此次“四力”大型全媒體主題報道的真諦也越來越清晰。循江問水,尋的就是一個答案——誰的青山?!誰的綠水?!
?。ń侨請笕襟w記者 石志宇 董雪揚 松花江網編輯 孫桂芳)
原標題: 繾綣磐石山水間 看天地映秀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