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解決吃飯問題一直是華夏先民的優先選項——我國南方的先民致力于栽培水稻,而北方的先民則專注于種植粟黍。南北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和體系,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孕育出了綿延不絕、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吃得上、吃得飽、吃得好”是先民們孜孜以求的夢想。現如今,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各族人民通過不懈奮斗,已經從篳路藍縷到豐衣足食再到靚衣美食,中華民族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但是,在勝利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居安思危——糧食安全關乎全民生存。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我們要全力攻克農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市委、市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吉林市這片自然恩賜的黑土地上,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生動實踐比比皆是。尤其從2012年到2021年這十年間,我市糧食總產量從76.46億斤躍升到90.06億斤——“十年豐收涌稻浪,千年夢圓新人間”,從傳統向現代迭代的農業產業滋養著江城百姓,并不斷迸發出新活力。
因地制宜——筑牢安全之基
手中有糧方才心中不慌。“吃得上、吃得飽、吃得好”的愿景不能依靠外人來實現。
這條奮斗之路上,我市在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各項政策的基礎之上,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人、地、技”融合發展的組合拳,筑牢了糧食安全之基。
“糧食安全的根本在生產糧食的土地,沒有土地,何談糧食安全?”市農業農村局農業處處長高喜文對這10年來我市守住永久基本農田一系列措施的印象尤其深刻:“永久基本農田是‘口糧田’和‘保命田’。當前我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對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足的工作走向深入,耕地資源得到了更好地保護。”
這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護耕地的主要措施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市共投入資金25.2億元,累計建成364萬畝高標準農田——在有限的耕地資源條件下,通過耕地的有效利用,我市實現了糧食的增產增收。
“種糧有補貼,購買農機具還有補貼。”這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10年來,我市在抓好補貼資金精準落實的同時,對糧食生產者各方面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強。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負責人肖建波說:“這幾年,政府對農業支持力度很大。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地管理到位,把糧種好,掙的錢一分不少。”支持項目多樣、生產經營條件改善,是不少像肖建波一樣的農民最直觀的感受。
穩產提質——夯實藏糧于技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10年來,我市逐步完善技術推廣、強化基礎設施等農業補貼的激勵機制,把更多的支持“藏”在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中、“藏”在農業科技進步中,最大限度地惠農強農富農。
8月的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稻穗低沉,3個操作工操作2臺植保無人機給2公頃稻田噴灑富硒肥,只用8分鐘就完成了過去需要花六七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這幾年,科技種糧讓張全種糧的效益成倍增長。“這塊地是高標準農田。與普通農田比,高標準農田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田塊平坦規整,便于機械作業。我現在有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無人機四大類60臺套農機,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數字化操作。”張全相信,告別“靠天靠地”吃飯的生產方式,走上機械化、技術化是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種子是讓我們心里有底的另一個關鍵。曾經“卡脖子”的種子問題,這10年在我市得到有效解決。
在稻香烏拉種子公司種子擴繁基地的“九稻78”水稻田,這里的水稻更加金黃,顆粒更加飽滿。企業負責人劉金忠說:“‘九稻78’水稻品種是市農科院最新研發推廣的新品種。我今年第一年種植這個品種。目前看,金黃度、結實度、分蘗率、出米率等品質指標都好于其他品種,預計產量能提高6%到8%,純收入能提高10%以上。”
市農科院負責人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院培育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新品種316個,其中通過鑒定及推廣的有118個,創造產值萬億元以上。”
創新發展——新征程新榮耀
糧食的安全之路就是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升級之路。2017年,我市依托可視農業科技成立了可視農業聯合會,開展“信息網+農業、物聯網+農業、電商網+農業”的“三網”聯動工程,而這樣的生產方式被稱為“農業4.0”。目前,聯合會成員單位有252家和成員3000多人,覆蓋農技推廣、農資經銷、金融保險、電商微商等農業生產各個領域,在聯盟內初步實現了生產規模化、產品特色化、營銷品牌化,以及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包裝等全程可視化遠程監控。
除了通過保護耕地和創新科技之外,我市還在多方面保障糧食安全。“量質雙提”——我市打造了6個萬公頃優質水稻種植核心基地,建成了10個萬公頃專用玉米種植核心基地,創建了4個千公頃優質大豆種植核心基地。綠色和有機水稻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6.3%;高油、高蛋白大豆占比達到90%以上。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今,在這片黑土地上,又叫響了一張“中國粳稻貢米之鄉·吉林市”的白金名片,喜看稻菽千重浪,“端穩中國飯碗”的奮斗在這里沒有止境。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久權 張春和 常學文 松花江網編輯 徐濤)
原標題: 糧食安全 | 碗定江山——看我市是如何守住糧食安全的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