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竭盡“秸”所能
春和
“秸”盡所能,變廢為寶。這背后的努力,是以“農業生態安全、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減排治理”為引領的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以玉米秸稈為例,一畝地大約可產生1噸秸稈,通過肥料化利用可以產出約0.5噸復合肥,通過飼料化利用可生產0.7噸~0.9噸飼料。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未來幾年,我市將進一步抓好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一是組織各縣(市)區在短時間內摸清底數,建立臺賬,分析秸稈還田面臨的“難點”和“瓶頸”問題,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力爭做到“一地一策”。二是采取分步推進,重點扶持的原則,政策重點向大型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傾斜,抓好示范推廣。三是加大對購買玉米聯合收獲機和秸稈粉碎還田機等購機補貼力度,大力實施玉米秸稈保護性耕作和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技術,加大推進力度,擴大實施面積,增加秸稈利用量。四是加強技術協作,積極提供農業生產全程技術指導服務,確保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
在磐石市吉昌鎮,吸上一口空氣,莊稼的香甜讓人陶醉——曾經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出低收益的生產方式正在被拋棄和替代——減少化肥投入,秸稈生物肥讓黑土地更肥沃更綠色,從土地到作物到畜禽,一條“綠”鏈為這里的村民帶來的是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充滿人們的心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開展秸稈禁燒,發展綜合利用以來,我市的實踐充分證明,只要找準路徑,用對方法,竭盡所能開展循環利用,讓人煩惱的秸稈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還可以變成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惜稈不燒”,“秸”盡所能,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定力。而現在,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之路,正在江城大地開花結果。
(松花江網編輯 徐濤)
原標題: 秸稈利用 | 竭盡“秸”所能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