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秸稈的“變廢為寶”,是一條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近日,江城日報社迎接黨的二十大暨提升“四力”全媒體大型主題報道小組,走進市農業農村局、磐石市吉昌鎮等處,通過實地采訪,努力呈現近年來我市因地制宜、多措并舉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健全秸稈產業鏈的生動實踐。
“政策支撐是基礎,市場化運作是關鍵。”在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專家向記者講述了我市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理念。2021年底,我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這其中,全市玉米秸稈青(黃)貯窖達177個,貯窖容積19.9萬立方米;秸稈加工企業達到30家。
在磐石市吉昌鎮,萬畝稻田產生的秸稈已經全部飼料化。據吉昌鎮黨委書記李恩貴介紹,目前全鎮養殖的1.3萬頭肉牛和0.4萬只梅花鹿可轉化的秸稈量,每年在5萬噸到6萬噸之間。
去年,吉昌鎮集中供熱由傳統的煤鍋爐改成生物質鍋爐。記者采訪享受到集中供熱服務的門市業主時,他們對秸稈供熱這新事物現在有了底——“沒想到供熱效果這么好!”吉昌鎮鎮長景年瑞表示,目前集中供熱面積4.2萬平方米,根據實際情況將進一步擴大供熱面積。
2019年,根據磐石市整體發展規劃,吉昌鎮開始對黑土地施用秸稈生物有機肥,改造黑土地,打造國家優質地理產品“磐石千塘稻”。目前,“磐石千塘稻”已經通過國家優質地理產品認證,這不僅實現了磐石“國字號”農產品零的突破,并在當地形成了農業綠色發展產業鏈。據了解,優質地理產品銷售價格實現倍增,農民在增收致富的同時,實現“草木生金、山水致富”。
從采訪中不難發現,在我市,秸稈利用是“飼料化、燃料化還是肥料化”,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因地制宜是關鍵。而展望未來,秸稈利用大有可為。
今天,本報四版、五版以特刊形式刊發此次采訪內容。江城晚報、吉林烏拉圈(吉林市發布)、松花江網等媒體也將陸續發布。
原標題: 秸稈利用 | 秸稈“變廢為寶” 走穩“綠色之路”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