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
從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到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設立烈士紀念日,再到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動學習大國建設……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牢固,精神文明的花朵愈發燦爛。
放眼新時代,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光競相閃耀。
“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秋佳節,杭州良渚,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文潤閣”用鏡頭記錄了月光下的詩情宋韻。月光千年未變,時代已萬象更新。
2022年7月底,中國國家版本館正式開館。這座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充分體現著我們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覺、汲取歷史智慧更好走向未來的歷史主動。
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并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鮮明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推動下,中華文脈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
《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等出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實施,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
深入開展文化資源普查梳理,摸清文化資源家底,文化遺產保護躍上新臺階,我國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居世界第一;
《記住鄉愁》《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唐宮夜宴》等電視節目“圈粉”無數,傳統節日文化深入人心,文物熱、非遺熱等紛紛興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煥發當代價值和永恒魅力;
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介紹中國經驗、傳遞中國聲音;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廣泛開展,“感知中國”“歡樂春節”“四海同春”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全球掀起中國熱……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在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中,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戴上AR眼鏡,探尋“稀世珍寶”伯矩鬲背后的故事;在虛實融合的數字空間中,沉浸式“云”游敦煌莫高窟……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科技與文化相融合讓參觀者“跨越千里、穿越千年”。
“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優化和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文化惠民“大禮包”,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文化小康”帶來的幸福感。
十年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我國文化建設呈現蓬勃發展、更加繁榮的生動景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面迸發。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全國政協委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新時代的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等具有歷史厚重感和現實關懷;報告文學《鄉村國是》《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等生動講述脫貧攻堅故事;長篇小說《人世間》《主角》等現實題材佳作摘得“茅盾文學獎”桂冠;歌曲《堅信愛會贏》、話劇《護士日記》等謳歌疫情中的凡人英雄;復排民族歌劇《黨的女兒》、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創新形式再現英雄形象;重大主題文藝活動《奮斗吧 中華兒女》《偉大征程》等引發社會熱烈反響……
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姿多彩——
回應人民群眾新需求新期待,十年來,我國深化文化改革發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42個,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博物館6183個。到目前為止,實現了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館免費開放。
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