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我市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從戰略、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對標實踐,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化工城”正逐步向“生態城”蝶變。
篤定生態目標方向
我市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生態環境保護的謀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也更加成熟。
明確打造全國生態宜居樣板城市、自然生態優美城市等城市發展定位,實施建設生態強市戰略部署,用美好的生態環境推動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實施重污染企業“退城入園”,歷經十多年,總投入數百億元,將晨鳴紙業、冀東水泥、鐵合金等企業陸續遷出主城區,極大地減輕了城區污染。
積極爭取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生態旅游、醫藥健康、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總投資339億元的吉林石化轉型升級項目成為中國石油第一個全部使用綠電的化工項目,總投資206億元的40萬噸碳纖維全產業鏈等一批重大產業升級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新型工業化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污染防治成效日益彰顯
我市實施“四大保衛戰”,將污染防治納入歷屆政府重點工作統籌推動。先后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等,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
統籌推動燃煤污染治理,淘汰城市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1072臺;大力強化工業污染治理,五大電力集團所屬企業12臺發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鋼鐵行業全部開展超低排放改造;強化機動車污染管理,累計淘汰機動車9.8萬臺;實施揚塵污染治理,扭轉了過去施工工地“暴土揚塵”的局面,城市降塵量明顯下降;建立網格化監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過去春天燒荒、夏天露天燒烤、秋天燒秸稈、冬天燒散煤、一年四季燒垃圾的“五燒”頑疾得到了有效遏制。通過一系列治理,城市煙筒“冒黑煙”、機動車拖著“黑尾巴”等現象基本消除。2023年我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1.2%,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較2014年提高23.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減少了15天。
堅持“三水統籌”,累計實施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項目80個,完成總投資48億元;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市16個工業聚集區污水全部實現集中收集處理,城鎮、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達到89萬噸/日,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了99%;深入開展黑臭水體整治,市建成區“九河一湖”10條黑臭水體“十三五”期間全部整治完畢,現在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加強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規范化建設1002個,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入江現象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清澈見底的水體隨處可見,Ⅰ—III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達到了94.7%,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劣五類水體徹底消除,松花江吉林段水質持續保持二類水平;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近年來屢現江城。
確立了“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原則,建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嚴格污染地塊建設用地環境準入管理,推動實施農用地土壤污染查源斷源,實施污染地塊修復治理,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始終保持在100%,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劃定了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劃定面積達到7076.41平方公里,守住了生態環境底線;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修復,扎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我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4.96%,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完善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持續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我市連續13年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我市印發《生態環境保護職責規定(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全市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建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河湖長制、林長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責任體系更加嚴密健全。
實施最嚴格的環境執法,充分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采用現代遙感、大數據這樣一些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以及走航車、無人機這樣一些現代化執法裝備,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的問題發現機制,精準識別問題和線索,大大提高了對惡意排污行為的發現能力。
同時,以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為契機,辦理了4000多個群眾舉報的重點問題,歷史性地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例如,松花湖115處攔網養殖設施被全部拆除,結束了松花湖40年的攔網養殖歷史;蛟河市天崗礦山整治,為石材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成功案例;霧凇中路垃圾場污染治理,成為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成功范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錨定自然生態優美目標,打造美麗江城,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我市必將書寫出嶄新的綠色奇跡。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安豐武
(松花江網編輯 齊源 初審 張勇軍 復審 李明丹 終審 王久權)
原標題: 化工城蝶變綠色生態城——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綜述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霧凇融媒網、霧凇融媒APP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