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內作物長勢喜人,耕地分塊出租給城里人耕種,婦女們在田間炕頭直播帶貨……春耕之際,走進舒蘭市環城街道興山村,一派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畫卷展現眼前。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我們村利用靠近城區的優勢,打造‘果蔬花卉種植+市民菜園體驗+自媒體營銷’產業模式,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村民增收致富。”村黨支部書記李世光清晰地勾畫出該村的振興路徑。
4月中旬,村里果蔬花卉大棚種植項目的海棠、牽牛花等花卉爭奇斗艷,幾名雇工正在除草。“我們夫妻倆上有3個老人,下有2個孩子,經濟負擔重,但還不能外出打工。村里的這個項目解決了我們的難題。兩人在這兒打工,一年工資收入6萬元,還能得到入股分紅3000元。”正在除草的“80后”雇工藍志香說。
“目前,已經投產的10棟大棚和正在建設的7棟大棚,是由幫扶單位投資和村民入股建設的,由村集體企業舒蘭市萬興農業公司統一經營,種植花卉、蔬菜、水果;年可實現產值230萬元,拉動村集體年增收80多萬元,給入股公司的30戶村民每年分紅15萬元,給100多名雇工支付年工資100多萬元。”李世光說。
今年興山村針對一些村民無力耕種,而城市居民還有種地樂趣和田園生活需求的實際,推出了“一分田小菜園”項目,帶動村民增收。村里將部分村民的耕地集中起來,以100平方米為單位整合成小菜園地塊,配套建設了園間路、水渠、衛生間、休憩點、標識等設施,以每塊地每年300元以上價格出租給市民耕種。市民既可以自己來耕種,也可以雇村民管理地塊。收成歸市民,租金歸村集體和村民。“我家的地劃分成30個小地塊,租給了30名市民,每年租金收入4500元,其中11名市民雇我代管耕種,雇工收入4000元。另外,村里雇我做整個園區的管理員,工資收入6000元。這一個項目就讓我增收1.45萬元,是我去年種同樣地收入的3倍。”村民譚丕奎開心地說。
李世光告訴記者,這個項目總規劃面積是1公頃,受益村民30戶,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平整和配套建設,已經有60多名市民向村里和10多戶村民交了2萬多元租金,租了60多個地塊;預計拉動村集體年增收1萬元,給11戶村民帶來租金收入1.4萬元,給30多戶村民帶來雇工收入1萬多元。除了果蔬花卉大棚種植、“一分田小菜園”兩個項目外,村里還上馬了白鵝養殖項目,目前鵝舍已經建完,即將進雛,也會給村集體和村民帶來效益。
在發展實體產業的同時,該村積極開辟電商市場,打造本村農產品品牌。村民左慧敏在快手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銷售產品年增收70多萬元。她雇的3名幫工年工資收入達3萬多元。目前,村里的大米、黏玉米、紅小豆、干鮮蔬菜和山野菜等農產品,通過這個電商平臺賣上了好價錢,每戶平均年增收1萬元。看紅小豆、黏玉米在電商平臺賣得好,去年20多戶村民改種了這兩個作物,收入是此前的幾倍。
“強內引外,走企業化的路子,利用互聯網等新科技手段,開辟新市場,做強做大村集體經濟,率先實現產業振興,這樣才能讓村民享受到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惠,才能凝聚人心,走實振興路。”李世光對村里接下來的發展很有信心。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常學文 松花江網編輯 孫桂芳)
原標題: 興山村的新農民與新作為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