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正偉——
“希望這‘光板’的鹽堿地都變綠”
本報記者 祝大偉
松嫩平原西部分布著大面積難治理的重度蘇打鹽堿地。
“希望這‘光板’的鹽堿地都變綠,變良田,變草地。”這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正偉的目標。至今,整整20年,為了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上生出綠意,梁正偉也在這里深深扎下了根。
“堿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多少,秋后不收啥”。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集中分布區之一,擁有豐富的后備土地資源。1984年,22歲的梁正偉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留校,帶領學生到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研究鹽堿地水稻育苗。當時的梁正偉看到了鹽堿地種糧的難,也決定了日后要走的路。
“鹽堿地上若能種好水稻,農民生活就能改善。”梁正偉暗下決心,讀研時便選擇了鹽堿地種稻、水稻耐鹽堿品種篩選的科研方向。
2002年,梁正偉來到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工作,帶領團隊建設了國內第一家堿地生態站——大安堿地生態試驗站(大安站)。
大安站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擁有1500畝的試驗場,屬中重度蘇打鹽堿地典型代表區域。“蘇打鹽堿地種稻即以稻治堿,植被恢復簡稱以草治堿。”梁正偉說,為了讓更多的鹽堿地恢復到原始的自然生態,他在鹽堿地里一邊種水稻一邊種羊草。
“鹽堿化是土壤的‘癌癥’,重度蘇打鹽堿地又是目前最難治理的。這可能需要幾代人專注的研究。”梁正偉說,正是因為難,在鹽堿地上種草種稻,更得耐得住寂寞。
年復一年,不斷探索。如今,改造的堿地變成良田,需要恢復的草地再現綠色生機。梁正偉帶領科研團隊突破蘇打鹽堿地“以草治堿”和“以稻治堿”兩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鹽堿地治理與高效利用提供了兩套系統解決方案,相關技術分別獲得2010年和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現在,梁正偉正帶領團隊攻克羊草種子在重度鹽堿地上直接播種的難題,篩選耐鹽堿的種子進行系統擴繁也依然任重道遠……
“課題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從地里冒出來的。”梁正偉說。鹽堿地上工作條件艱苦,但梁正偉作為學術帶頭人從來都堅持親力親為。“咱們農民說這鹽堿地是‘一步三換土’,意思就是說它的地貌和土壤差別大。”梁正偉經常帶領學生在鹽堿地里一走就是一天,邊講邊觀察,走得腿腳生疼。
一圈圈走,一遍遍觀察,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攻關……十幾年來,在鹽堿地里,梁正偉帶領團隊深耕蘇打鹽漬土改良與生態建設,也終于讓一個又一個研究開花結果。2021年,大安站被科技部正式批準晉升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梁正偉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責任編輯:鄭智文
(松花江網編輯 孫淑平)